胡靖韋人生使用手冊
0
  • 登入
  • 🙋關於寶哥
  • ✍️部落格
  • 📋服務項目
  • 🚀開運小物
  • 🚨最新消息
  • 📞聯絡寶哥
  • 註冊
  • 登入
  • 0
胡靖韋人生使用手冊
  • 🙋關於寶哥
  • ✍️部落格
  • 📋服務項目
  • 🚀開運小物
  • 🚨最新消息
  • 📞聯絡寶哥
  • 文章總覽
  • 分類
  • 關係對話 (25)
    • 東方心理學 (2)
      • 我讀字升級 (1)
        • 從電影、戲劇看人生 (1)
          • 職場人際關係心理學 (2)
            • 善良心理學 (13)
              • 高敏感人的心理狀態 (8)
                • 內耗好累又傷身 (1)
                  • 情緒綁架 (12)
                    • AI與心理 (4)
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鏟子超人 (1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. 首頁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. 部落格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. 【你已經很好了,不需要再證明什麼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與人對話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你已經很好了,不需要再證明什麼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5 May 14 關係對話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你已經很好了,不需要再證明什麼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關於認同焦慮、內在評審與療癒自己的開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▋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明已經做得很好了,還是怕被說「你是不是不夠認真?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明大家都說你很棒,卻總覺得「好像還不夠」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不是謙虛,也不是進取心,而是一種藏得很深的”認同焦慮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種害怕「不被看見」或「不被肯定」的心理機制,讓我們不斷努力證明:我有價值,我值得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真相是:你其實已經夠好了,只是你還沒學會相信自己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▋為什麼我們總想「證明」自己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理學家卡爾·羅傑斯曾提出「條件式價值感」理論,他認為:我們之所以渴望表現得好,是因為我們從小就學會了,要「做到某件事」才會被愛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✔ 成績好,爸媽才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✔ 聽話,才有讚美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✔ 幫助別人,才有價值感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於是,我們習慣「做什麼」來證明「我是誰」,而不是單純因為我存在,就值得被接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個內在邏輯在長大後沒有消失,它變成了我們腦中那個「內在評審」,不停打分數、責備、否定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▋總是在「表現模式」的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小白是一位外商公司的中階主管,從大學時期就是大家眼中的人生勝利組,她參加各種活動、拿獎學金、出國實習,看似無所不能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但她來流年諮詢時,卻說了一句讓人心疼的話:「我已經沒有力氣再去證明什麼了,可是我停不下來。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她說自己一旦不忙就會焦慮,看到別人在社群發業績就覺得自己很廢,明明年薪已破百萬,卻總覺得「我是不是不夠努力?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後來一起梳理她的成長經驗,發現她從小就被訓練「一定要有成績,爸媽才會驕傲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所以她的「被愛條件」,從來都不是「我這個人」,而是「我做到了什麼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她終於允許自己偶爾無所事事、允許自己不用贏也能被喜歡時,那股壓力才開始慢慢鬆動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▋不努力就覺得自己沒價值」的創作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阿牧是一位自由接案的插畫家,他最常說的一句話是:「我很怕休息,一沒產出就覺得自己沒用了。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他的畫風很獨特、作品深受歡迎,但他從不敢放自己一天假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甚至當朋友約出門,他都會有罪惡感:「別人都在衝,我怎麼可以鬆?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種狀態其實就是認同綁定,他把自己的存在價值,全綁在「產出」上,只要沒有作品、沒有曝光,他就覺得自己是「空的」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直到他開始學會區分:「我是有價值的」和「我的產出被喜歡」是兩回事,才慢慢找回一種比較自在的狀態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▋內在評審的聲音,可以不理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,都有一個拿著紅筆的「內在評審官」,會在你失敗時說:「看吧我就知道你不夠好」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你成功時說:「這次只是運氣,不代表什麼。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心理學中的「自我批判者」其實是我們自我保護的機制,只是用了錯的方法,它想讓我們進步,卻讓我們累壞了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們需要做的不是「打敗它」,而是學會跟它和平共處,並放下那句總掛在心口的:「我還要更好一點,別人才會認可我。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▋來場屬於你的「放下證明」之旅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是否也總在與自己內在的評審拔河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是否也不敢停下來,怕一停,就不被看見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是不是也曾在某個夜裡,明明過得不壞,卻突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著?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不是迷路了,是從來沒有人教你:人生其實,是有使用說明書的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這一場,只邀請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你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起打開那本,屬於你「從未讀過」的人生使用手冊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和寶哥來一場華麗的流年諮詢吧>>>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​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分享此文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則留言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文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高敏感不是缺點,而是天賦:學會擁抱你的特質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高敏感不是缺點,而是天賦:學會擁抱你的特質】 你有沒有被說過這樣的話: 「你太敏感了,能不能別想太多?」 「怎麼一點小事就受影響?」 「你就是玻璃心,別人根本沒那個意思!」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2025 Mar 28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非群是種天賦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當「不合群」成了標籤,從小到大,你是不是也聽過這樣的評語:你不合群、怎麼總是自己一個人、要學著融入大家。 在華人教育裡,集體是一種安全感,是社會化的必修課,班級要整齊劃一,社團要熱熱鬧鬧,連畢業典禮都要唱到嗓子啞掉才算圓滿,這也是作者在書裡提到”歸屬”和”融入群體的幻覺” 在這種集體氛圍裡,總有人默默在旁邊想:「我是不是壞掉了?」我發現我自己越大越有這種傾向,那我會不會是作者說的O人呢?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2025 Sep 15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善良的成本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善良的成本】 善良被視為一種高尚的品德,但過度的善良可能會讓個體承受心理、情感、甚至經濟上的負擔。當一個人無條件地付出善意,卻忽略自身的極限時,這種善良可能會演變為「取悅症候群」或「情緒勞動」。因此,理解善良的成本並學會如何平衡,是讓善良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2025 Mar 21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不是你太弱,是AI讓你懷疑人生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I 的崛起,或許是讓人焦慮的轉折,但也可能是你重建人生的契機,我們人生歷程都不斷的與財神爺擦身而過,也許這次可以好好地掌握時機喔! 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2025 May 20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天道酬善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選擇善良:決定你的人生格局與人性光譜 什麼決定一個人的道德高度?哲學家康德認為,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在於自由選擇善惡的能力。 ​ 我們每天都在做選擇:該不該讓座給?是否揭露職場黑幕?面對網絡暴力時選擇沉默還是發聲?這些日常選擇決定了我們的人性光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2025 Mar 13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善良的孤獨是不打擾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【善良的孤獨是不打擾】 善良往往被視為關懷與陪伴的展現,善良除了主動給予與幫助,還包括理解對方的需求,甚至”最高級的善良是不打擾”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2025 Mar 22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關於我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聯絡我們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Email: alifeguide789@gmail.com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地址: 105 台北市中山區吉林路286號6樓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公司名稱: 禾禾商學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• 隱私權政策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OPYRIGHT© 胡靖韋人生使用手冊 All rights reserved | Powered by 路老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