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誰的版本在掌控你?
成為自己的版本:脫離他人期待,活出屬於你的快樂人生
2025 Jul 02 情緒綁架
【成為自己的版本:脫離他人期待,活出屬於你的快樂人生】
▋誰的版本在掌控你?
劇作家奧斯卡·王爾德說「成為你自己;其他角色都已有人演了。」
在現代社會,「成為自己」看似是一句老掉牙的口號,卻往往是最難實踐的人生課題。
你有沒有想過,你現在過的生活,是誰的版本?是父母的期待?師長的規劃?還是社會告訴你的「成功劇本」?
我們常被教導要「做自己」,卻從沒學過如何看清,自己早已被他人定義。
試著對自己誠實而深刻地探討:為什麼我們活成別人的版本?怎麼找回屬於自己的版本?。
▋什麼是「自己的版本」?
心理學家卡爾·羅傑斯曾說:
「成為你真正的自己,意味著放下那些社會強加的角色。」
所謂「自己的版本」,並不是一個成功的頭銜、一份人人稱羨的薪水,或是一套乖巧聽話的人設。
真正的「自己版本」是讓你內心平靜、自由、快樂的樣子。是你能說:「這是我,我接受我自己,我喜歡這樣的生活。」
活出自己的版本,不是叛逆,而是誠實。誠實面對:什麼是我想要的,什麼是別人要我想要的。
▋我們為什麼會活成「別人的版本」?
大部分人並不是一開始就失去自己,而是在生命中,一點一滴把自己讓出去了。
心理學家榮格提醒過我們:
「你不覺察的,就會變成你的命運。」
以下是最常見的三種「別人版本」的來源,這些劇本常常在家庭裡默默上演:
▋對「成功」的壓力版本
父母、長輩、老師常抱著「為你好」的名義,把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塞進你的腦海:
•「我知道你會成功啦,只要你夠努力。」
•「只有第一名才有價值。」
•「我們家沒有一個不是念博士的。」
•「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。」
看似鼓勵,實則下了咒語:「你最好活成我的期待。」
久而久之,你可能變得執著成就、焦慮比較、永遠不滿足。你不是在追夢,而是在還債。
心理學家阿德勒談到過:
「父母的期望往往塑造了孩子未來的自卑與過度補償。」
當我們被這種版本困住,就會不自覺地用「他們的標準」來評價自己的人生。
▋懷疑與否定的版本
另一種更隱蔽的「別人版本」,是持續的懷疑、批評、甚至否定:
•「我看不懂你在做什麼,做這個有出路嗎?」
•「你這孩子一無是處。」
•「補習有什麼用?你又沒在念書。」
•「當初就不聽我的,你看現在多亂。」
有時,這些話甚至帶著虛偽的退讓:
•「哎呀,不用什麼成功啦,平安健康就好。」
(潛台詞:我已經放棄對你的期待了。)
•「我真的不應該對你有這麼多期待。」
(潛台詞:你讓我失望。)
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發展理論告訴我們,兒童和青少年最需要的是肯定與認同,否則會陷入角色混淆,找不到自我定位。
當我們聽進這些否定,就會懷疑自己的價值,害怕去選擇不同的道路,最後只能扮演他們設想中的角色,甚至是「爛透的失敗者」。
▋無條件支持的版本
幸運的是,也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劇本:無條件的愛與支持。
•阿公說:「支持你。」
•阿媽說:「我們愛你。」
•爸爸說:「我幫不到什麼忙,但希望你一路過關斬將。」
•媽媽說:「去過你喜歡的生活方式。」
•兄弟姐妹說:「我們是家人,當然支持你!」
真正的支持沒有「但是」。
沒有「我支持你,但要照我的規劃」。
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「無條件積極關懷」:
「當人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,他們才能探索真實的自我。」
無條件支持給予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你有勇氣去嘗試、犯錯、改變,最終找到自己的樣子。
▋活出自己的版本,最重要的指標是「快樂」
那麼,到底什麼是「自己的版本」的指標?
不是名片上的頭銜,不是薪水的數字,而是:你開心嗎?
游祥禾老師說:
「活出我的版本,就是要越活越年輕。」
這不只是一句口號,而是心理健康的關鍵。
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的頂端,放的是「自我實現」他說:「音樂家必須創作音樂,畫家必須畫畫,詩人必須寫詩,如果他想要最終的平靜。」
換句話說,你必須做你真心想做的事,成為你真心想成為的人,才會真正快樂。
▋拖延行為,其實是別人版本的遺產
還有一個非常尖銳又誠實的觀點:拖延,其實是家庭劇本的延伸。
很多人以為自己「只是懶惰」,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,拖延往往根源於:
✅ 對失敗的恐懼
✅ 對批評的敏感
✅ 對完美的執著
▋心理學家珍·博克和萊諾拉·袁合著的《拖延心理學》說:
「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失敗,不是時間管理問題。」
如果你從小被灌輸「只能成功,不能失敗」、「你不夠好」,你會下意識害怕開始。
因為開始就可能失敗,失敗就會證明他們說的對,所以你拖延,逃避,告訴自己「等我準備好」。
要破除拖延,就要先看清:這不是你的懶惰,而是你被迫接受的別人版本。
▋無條件支持的力量:重建自己的版本
要擺脫別人的版本,心理學給出了一個非常溫柔但堅定的答案:無條件的自我支持。
•承認你內心的恐懼
•擁抱自己的不完美
•允許自己嘗試、失敗、修正
心理學家布倫·布朗說得很真實:「勇氣始於出現並讓自己被看見。」當你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,就能夠開始創造自己的版本。
同時,我們也能學習成為那個無條件支持他人的人。對家人、朋友、孩子說:
✅ 「我愛你。」
✅ 「我支持你。」
✅ 「這是你的人生,你有權決定怎麼過。」
這種支持,不是要塑造他們,而是要陪伴他們找到自己。
▋誠實問自己
最後,我想邀請你靜下心來問問自己:
「我現在過的,是誰的版本?」
「我真正想過的版本,長什麼樣?」
就像榮格提醒我們的:
「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潛意識的影響,它就會控制我們的人生,而我們將其視為命運。」
願我們都能勇敢面對這個問題,並且誠實地、溫柔地,一步步活成自己的版本。
不是為了滿足他人,而是為了在有生之年,真正快樂地成為「自己」。

▋誰的版本在掌控你?
劇作家奧斯卡·王爾德說「成為你自己;其他角色都已有人演了。」
在現代社會,「成為自己」看似是一句老掉牙的口號,卻往往是最難實踐的人生課題。
你有沒有想過,你現在過的生活,是誰的版本?是父母的期待?師長的規劃?還是社會告訴你的「成功劇本」?
我們常被教導要「做自己」,卻從沒學過如何看清,自己早已被他人定義。
試著對自己誠實而深刻地探討:為什麼我們活成別人的版本?怎麼找回屬於自己的版本?。
▋什麼是「自己的版本」?
心理學家卡爾·羅傑斯曾說:
「成為你真正的自己,意味著放下那些社會強加的角色。」
所謂「自己的版本」,並不是一個成功的頭銜、一份人人稱羨的薪水,或是一套乖巧聽話的人設。
真正的「自己版本」是讓你內心平靜、自由、快樂的樣子。是你能說:「這是我,我接受我自己,我喜歡這樣的生活。」
活出自己的版本,不是叛逆,而是誠實。誠實面對:什麼是我想要的,什麼是別人要我想要的。
▋我們為什麼會活成「別人的版本」?
大部分人並不是一開始就失去自己,而是在生命中,一點一滴把自己讓出去了。
心理學家榮格提醒過我們:
「你不覺察的,就會變成你的命運。」
以下是最常見的三種「別人版本」的來源,這些劇本常常在家庭裡默默上演:
▋對「成功」的壓力版本
父母、長輩、老師常抱著「為你好」的名義,把他們對成功的定義塞進你的腦海:
•「我知道你會成功啦,只要你夠努力。」
•「只有第一名才有價值。」
•「我們家沒有一個不是念博士的。」
•「你是我見過最聰明的學生。」
看似鼓勵,實則下了咒語:「你最好活成我的期待。」
久而久之,你可能變得執著成就、焦慮比較、永遠不滿足。你不是在追夢,而是在還債。
心理學家阿德勒談到過:
「父母的期望往往塑造了孩子未來的自卑與過度補償。」
當我們被這種版本困住,就會不自覺地用「他們的標準」來評價自己的人生。
▋懷疑與否定的版本
另一種更隱蔽的「別人版本」,是持續的懷疑、批評、甚至否定:
•「我看不懂你在做什麼,做這個有出路嗎?」
•「你這孩子一無是處。」
•「補習有什麼用?你又沒在念書。」
•「當初就不聽我的,你看現在多亂。」
有時,這些話甚至帶著虛偽的退讓:
•「哎呀,不用什麼成功啦,平安健康就好。」
(潛台詞:我已經放棄對你的期待了。)
•「我真的不應該對你有這麼多期待。」
(潛台詞:你讓我失望。)
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發展理論告訴我們,兒童和青少年最需要的是肯定與認同,否則會陷入角色混淆,找不到自我定位。
當我們聽進這些否定,就會懷疑自己的價值,害怕去選擇不同的道路,最後只能扮演他們設想中的角色,甚至是「爛透的失敗者」。
▋無條件支持的版本
幸運的是,也有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劇本:無條件的愛與支持。
•阿公說:「支持你。」
•阿媽說:「我們愛你。」
•爸爸說:「我幫不到什麼忙,但希望你一路過關斬將。」
•媽媽說:「去過你喜歡的生活方式。」
•兄弟姐妹說:「我們是家人,當然支持你!」
真正的支持沒有「但是」。
沒有「我支持你,但要照我的規劃」。
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「無條件積極關懷」:
「當人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,他們才能探索真實的自我。」
無條件支持給予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你有勇氣去嘗試、犯錯、改變,最終找到自己的樣子。
▋活出自己的版本,最重要的指標是「快樂」
那麼,到底什麼是「自己的版本」的指標?
不是名片上的頭銜,不是薪水的數字,而是:你開心嗎?
游祥禾老師說:
「活出我的版本,就是要越活越年輕。」
這不只是一句口號,而是心理健康的關鍵。
馬斯洛在他的需求層次理論的頂端,放的是「自我實現」他說:「音樂家必須創作音樂,畫家必須畫畫,詩人必須寫詩,如果他想要最終的平靜。」
換句話說,你必須做你真心想做的事,成為你真心想成為的人,才會真正快樂。
▋拖延行為,其實是別人版本的遺產
還有一個非常尖銳又誠實的觀點:拖延,其實是家庭劇本的延伸。
很多人以為自己「只是懶惰」,但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,拖延往往根源於:
✅ 對失敗的恐懼
✅ 對批評的敏感
✅ 對完美的執著
▋心理學家珍·博克和萊諾拉·袁合著的《拖延心理學》說:
「拖延是一種情緒調節失敗,不是時間管理問題。」
如果你從小被灌輸「只能成功,不能失敗」、「你不夠好」,你會下意識害怕開始。
因為開始就可能失敗,失敗就會證明他們說的對,所以你拖延,逃避,告訴自己「等我準備好」。
要破除拖延,就要先看清:這不是你的懶惰,而是你被迫接受的別人版本。
▋無條件支持的力量:重建自己的版本
要擺脫別人的版本,心理學給出了一個非常溫柔但堅定的答案:無條件的自我支持。
•承認你內心的恐懼
•擁抱自己的不完美
•允許自己嘗試、失敗、修正
心理學家布倫·布朗說得很真實:「勇氣始於出現並讓自己被看見。」當你願意接納自己的脆弱,就能夠開始創造自己的版本。
同時,我們也能學習成為那個無條件支持他人的人。對家人、朋友、孩子說:
✅ 「我愛你。」
✅ 「我支持你。」
✅ 「這是你的人生,你有權決定怎麼過。」
這種支持,不是要塑造他們,而是要陪伴他們找到自己。
▋誠實問自己
最後,我想邀請你靜下心來問問自己:
「我現在過的,是誰的版本?」
「我真正想過的版本,長什麼樣?」
就像榮格提醒我們的:
「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潛意識的影響,它就會控制我們的人生,而我們將其視為命運。」
願我們都能勇敢面對這個問題,並且誠實地、溫柔地,一步步活成自己的版本。
不是為了滿足他人,而是為了在有生之年,真正快樂地成為「自己」。

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