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情緒勒索
【你是在傾聽,還是在承擔?如何不被他人情緒拖垮】
2025 Apr 17 情緒綁架
【你是在傾聽,還是在承擔?如何不被他人情緒拖垮】
「我只是想安慰他,結果自己一整天心情都很糟。」「我是不是太敏感,總是容易被別人的情緒影響?」
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?明明只是朋友抱怨職場不順,你卻整晚輾轉難眠;明明是另一半的低潮期,你卻比對方更焦慮。
當我們太善於傾聽、太容易共感,就可能在無形中從「情緒陪伴」滑入「情緒承擔」,最終不但拖垮自己,還搞亂了關係的節奏。
▋情緒共感 vs 情緒共生:關鍵差異
心理學家 Paul Ekman 提出:「”共感”是理解他人的感受,但不必與之合而為一。」
當你共感一個人,你知道對方難過、痛苦,並給予陪伴與理解;但當你進入”共生”狀態,你會感覺對方的情緒彷彿是自己的責任,非解決不可。
這種心理界線模糊的狀態,會讓人過度牽連、失去自我,甚至造成長期壓力與關係耗竭。
▋愛人低落,她比當事人還著急
姍姍和男友交往三年,男友最近因為工作不順,經常沉默、情緒低落。
姍姍每天想方設法安慰、開導他,甚至晚上偷哭,害怕對方崩潰。
她說:「我只要看到他那樣,我就吃不下、睡不著,好像我也快要一起垮了。」
後來,男友漸漸恢復,她卻徹底崩潰:「我撐了這麼久,怎麼最後是我倒下來?」
📌 姍姍的狀態屬於「情緒共生」,她以為愛是要「感受對方所有感受」,卻忘了先保有自己的空氣。
久而久之,她的自我能量被榨乾,反而無法長久支持這段關係。
▋當同事的垃圾桶,讓她天天帶著情緒回家
doris是公司裡大家最愛傾訴的人,不管是職場煩惱、情感失衡,大家都找她聊。
她也總是很熱心地陪伴、分析,甚至會把別人的問題帶回家,思考怎麼幫忙解決。
但久而久之,她變得易怒、焦慮、常頭痛,卻說不上哪裡不舒服。
直到某天她看了一本書,才驚覺:「我不是在傾聽,我是在背別人的情緒。」
📌 doris進入「情緒承擔者」角色太久,造成所謂的”情緒疲勞”。
這在高度同理心的工作者或助人者中特別常見,若沒有意識到,會嚴重耗損心理健康。
▋如何建立情緒界線?學會「聽見」但不「吸收」
💡 1. 用「我聽見了」代替「我要幫你」
當對方說:「我真的快受不了。」 你可以回應:
「我聽見你很難過,我陪你,但我相信你有能力慢慢走出來。」
這樣的回應既溫柔又劃界,讓對方知道你支持他,但不等於你要扛下他的問題。
▋💡 2. 在心裡畫一條界線:這是我的 vs 這是他的
當你感受到焦慮、煩躁時,問自己三個問題:
• 這個情緒是從我內在來的,還是被對方帶來的?
• 我能同理他,但這是不是我該解決的事?
• 如果我不介入,他還有沒有其他支持資源?
🌀 這種自我覺察練習,可以幫你回到自己的核心。
▋💡 3. 保有「情緒後設」能力
所謂後設,就是「觀察我在感受什麼」。 當你覺得快被情緒淹沒時,試著在心中說:
「我現在感覺沉重,這可能是因為我太想幫助對方,但我也需要照顧自己。」
把自己從情緒的漩渦中拉出來,是一種成熟的情緒分離練習。
▋溫柔不是犧牲,陪伴也不等於承擔
你可以是一個溫暖的人,一個會傾聽的人,但你不需要把每個人情緒都帶回自己身上。
傾聽是陪伴的開始,但界線是陪伴能夠持久的關鍵。
真正成熟的愛,是懂得保有自己,也尊重別人有自我修復的力量。
📌 你可以這麼做:
🔹 回想最近一次你被別人情緒影響的經驗,問問自己:「我是在傾聽,還是在承擔?」
🔹 練習對他人說出這句話:「我很在乎你,我願意陪你,但我也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。」
🔹 把這篇文章傳給你那個總是在照顧別人、卻很少照顧自己的朋友,提醒他:
你的溫柔,不該是耗盡自己換來的。
#你今天的情緒是共生還是共感呢
#人生使用手冊
#東方心理學
#30秒識人術
#種子讀心術
#流年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