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AI與心理
痛苦與喜悅,其實是同一陣線的
2025 Jun 19 AI與心理
痛苦與喜悅,其實是同一陣線的
最近,我正在經歷人生兩個讓我又苦又甜的修行。
一、寫論文,痛到懷疑人生
碩士論文寫到一半,有時真的很想把筆電丟出去。
當你需要寫出嚴謹的邏輯架構、引用有根據的文獻,還要保持整體的理論一致性時,那種對大腦的折磨,真的不是開玩笑。
你不只是在寫字,而是在逼迫自己的神經元進行重組。
尤其是當你找不到支撐的研究、當論述卡住、當你懷疑整個研究方向是否正確……那是一種會讓你對未來焦慮、對自己失望的「深層疼痛」。
但神奇的事情也在這時發生了。
你會開始長出新的腦回路。
你會突然發現某篇論文剛好可以補上你的架構缺口,然後你反覆修改、思考、推翻又建立,這個過程,不只是在寫一篇論文,更像在重新鍛鍊你對世界的認知方式。
剛好最近讀到一篇論文非常打中我:
《Your Brain on ChatGPT:當你把腦交給AI後,會發生什麼?》
這篇研究探討:
當人們寫作時,使用 ChatGPT、Google 或完全不用任何工具時,對腦部活動、記憶、歸屬感與學習效果的差異。
研究設計相當縝密,把參與者分成三組:
ChatGPT 組:只能用 ChatGPT
搜尋引擎組:只能用 Google
大腦組:不能使用任何工具,只能靠自己的知識
每位參與者進行三次寫作任務,第四次再進行「互換組別」,用 EEG 腦波儀追蹤腦部反應與認知變化。
🔍 結果令人震驚,也令人省思:
🧠 1. 認知連結下降
使用 ChatGPT 的參與者,在腦部活性與連結程度是最弱的。
尤其是 α 與 β 波段的活躍度明顯下降,顯示他們的思考、判斷與資訊整合力變差了。
甚至在第 4 次實驗時,這些人即使不再使用 ChatGPT,他們的腦神經活性也沒有恢復。
🧠 2. 記憶與引述能力大幅下滑
在第一場實驗中,83.3% 使用 ChatGPT 的人無法正確引述自己剛寫完的文章內容,
而其他組(搜尋引擎與大腦組)只有 11.1% 出現同樣問題。
也就是說寫完就忘記,因為不是他們思考出來的。
🧠 3. 文章歸屬感低
只有一半 ChatGPT 組的人覺得「這篇文章是我寫的」。
大腦組則有 89% 表示:「是的,這完全是我的思考成果。」
🧠 4. 認知債務正在默默累積
ChatGPT 用起來很快,但你用的是未來的腦力來換現在的效率。
久而久之,思考力變差、記憶力退化、內容無法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。
這場研究說:
「當你過度依賴 ChatGPT,雖然可以寫得更快,但你寫得越多,你會越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。」
。AI時代,我們更需要主動思考
這篇研究不是要我們拒絕使用AI,而是提醒我們:使用AI時,千萬不能放棄思考的責任。
我自己的觀察是:
AI是一股浪潮,不是要取代我們,而是逼我們更要學會有哲學性地思考,還有辨識資訊正確與否的能力。
還有如何與AI共處?如何用它來輔助我們的洞察與創造,而不是被它馴化?
二、開始運動:痛苦的另一種樣貌
除了寫論文,我也開始恢復運動。
請了教練後,每次做波比跳、徒手深蹲、轉體伸展……我都被虐到懷疑人生,幾乎每次都進入缺氧狀態(笑)。
但我知道,這份「痛苦」其實是一種甜蜜的負荷。
這不只是改變身材,更是對自己的負責任:用主動的苦,換掉被動的病痛。
如果你不主動對身體負責,人生會用「疾病」的方式讓你負責。
所以,運動的苦,是讓你越來越健康的苦。
✨你要選哪一種痛?
寫論文時的大腦痛苦,其實是在訓練你成為一個更思辨的人。
運動時的身體痛苦,是為了讓你遠離未來更難承受的痛。
無論是認知上的痛苦,還是身體上的疼痛,其實都是喜悅的起點,只是穿著不討喜的外衣而已。
。選擇哪一種痛,由你決定
但只要你願意承擔這份「甜蜜的苦」,你就會在痛中,找到真正屬於你的喜悅與成長。
如果這篇文章有打中你,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正在經歷哪一種「痛」,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那個也正在與痛苦共處的朋友。
因為你永遠不知道,這段文字,會不會是他熬過今天的那道光。
最近,我正在經歷人生兩個讓我又苦又甜的修行。
一、寫論文,痛到懷疑人生
碩士論文寫到一半,有時真的很想把筆電丟出去。
當你需要寫出嚴謹的邏輯架構、引用有根據的文獻,還要保持整體的理論一致性時,那種對大腦的折磨,真的不是開玩笑。
你不只是在寫字,而是在逼迫自己的神經元進行重組。
尤其是當你找不到支撐的研究、當論述卡住、當你懷疑整個研究方向是否正確……那是一種會讓你對未來焦慮、對自己失望的「深層疼痛」。
但神奇的事情也在這時發生了。
你會開始長出新的腦回路。
你會突然發現某篇論文剛好可以補上你的架構缺口,然後你反覆修改、思考、推翻又建立,這個過程,不只是在寫一篇論文,更像在重新鍛鍊你對世界的認知方式。
剛好最近讀到一篇論文非常打中我:
《Your Brain on ChatGPT:當你把腦交給AI後,會發生什麼?》
這篇研究探討:
當人們寫作時,使用 ChatGPT、Google 或完全不用任何工具時,對腦部活動、記憶、歸屬感與學習效果的差異。
研究設計相當縝密,把參與者分成三組:
ChatGPT 組:只能用 ChatGPT
搜尋引擎組:只能用 Google
大腦組:不能使用任何工具,只能靠自己的知識
每位參與者進行三次寫作任務,第四次再進行「互換組別」,用 EEG 腦波儀追蹤腦部反應與認知變化。
🔍 結果令人震驚,也令人省思:
🧠 1. 認知連結下降
使用 ChatGPT 的參與者,在腦部活性與連結程度是最弱的。
尤其是 α 與 β 波段的活躍度明顯下降,顯示他們的思考、判斷與資訊整合力變差了。
甚至在第 4 次實驗時,這些人即使不再使用 ChatGPT,他們的腦神經活性也沒有恢復。
🧠 2. 記憶與引述能力大幅下滑
在第一場實驗中,83.3% 使用 ChatGPT 的人無法正確引述自己剛寫完的文章內容,
而其他組(搜尋引擎與大腦組)只有 11.1% 出現同樣問題。
也就是說寫完就忘記,因為不是他們思考出來的。
🧠 3. 文章歸屬感低
只有一半 ChatGPT 組的人覺得「這篇文章是我寫的」。
大腦組則有 89% 表示:「是的,這完全是我的思考成果。」
🧠 4. 認知債務正在默默累積
ChatGPT 用起來很快,但你用的是未來的腦力來換現在的效率。
久而久之,思考力變差、記憶力退化、內容無法內化成自己的知識體系。
這場研究說:
「當你過度依賴 ChatGPT,雖然可以寫得更快,但你寫得越多,你會越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。」
。AI時代,我們更需要主動思考
這篇研究不是要我們拒絕使用AI,而是提醒我們:使用AI時,千萬不能放棄思考的責任。
我自己的觀察是:
AI是一股浪潮,不是要取代我們,而是逼我們更要學會有哲學性地思考,還有辨識資訊正確與否的能力。
還有如何與AI共處?如何用它來輔助我們的洞察與創造,而不是被它馴化?
二、開始運動:痛苦的另一種樣貌
除了寫論文,我也開始恢復運動。
請了教練後,每次做波比跳、徒手深蹲、轉體伸展……我都被虐到懷疑人生,幾乎每次都進入缺氧狀態(笑)。
但我知道,這份「痛苦」其實是一種甜蜜的負荷。
這不只是改變身材,更是對自己的負責任:用主動的苦,換掉被動的病痛。
如果你不主動對身體負責,人生會用「疾病」的方式讓你負責。
所以,運動的苦,是讓你越來越健康的苦。
✨你要選哪一種痛?
寫論文時的大腦痛苦,其實是在訓練你成為一個更思辨的人。
運動時的身體痛苦,是為了讓你遠離未來更難承受的痛。
無論是認知上的痛苦,還是身體上的疼痛,其實都是喜悅的起點,只是穿著不討喜的外衣而已。
。選擇哪一種痛,由你決定
但只要你願意承擔這份「甜蜜的苦」,你就會在痛中,找到真正屬於你的喜悅與成長。
如果這篇文章有打中你,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正在經歷哪一種「痛」,請把這篇文章分享給那個也正在與痛苦共處的朋友。
因為你永遠不知道,這段文字,會不會是他熬過今天的那道光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