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情緒勒索
【原生家庭的隱性綁架:你早就習慣為別人的情緒負責】
2025 Apr 15 情緒綁架
【原生家庭的隱性綁架:你早就習慣為別人的情緒負責】
「明明不是我的錯,為什麼我還這麼自責?」
「只要對方皺眉,我就會開始心慌。」
▋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: 當別人生氣,你第一個反應不是問對方怎麼了,而是開始怪自己。
當氣氛變得緊張,你總是跳出來說笑、安撫,想讓一切快點恢復和平。 你表面上懂事成熟,內心卻總是疲憊,因為你早就習慣了:為別人的情緒負責。
▋「情緒代償者」的心理根源:來自你沒選擇的童年
心理學家 John Bradshaw 曾說:「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,孩子學到的不是表達情緒,而是壓抑它。」
在原生家庭中,如果你經常處於以下情境:
• 父母情緒反覆無常,你得察言觀色才能避開衝突
• 一哭就被罵「脆弱」、一怒就被說「頂嘴」
• 家中常出現情緒冷戰,卻沒人願意好好溝通
你可能從小就學會:要維持關係,就得犧牲自己。 你不敢表達真實感受,因為怕破壞氣氛; 你總是先想到別人舒服不舒服,而不是自己快不快樂。
這種成長經驗,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「討好型人格」,在心理學上又稱為:過度責任感,這不是你主動選擇的,而是為了「生存」而無意中學會的。
▋她總是在說「對不起」,其實不是她的錯
小玲是個典型的「萬事好好小姐」,開會中有人講話大聲,她會立刻說:「抱歉,是我講太久嗎?」即使根本不是她的問題。
有次朋友對她說話比較冷淡,她竟整整一週都在焦慮:「是不是我哪句話說錯了?」
邊諮詢邊聽著,我聽到這邊拳頭都硬了,到底乾她什麼事情。
她說她從小生長在一個「高壓低溫」的家庭,爸爸脾氣大、媽媽沉默冷淡,只要爸爸皺眉,全家就得保持安靜。她學會要「讀空氣」、壓抑情緒,因為多說一句話就可能被責罵。
長大後,她習慣把關係的好壞都怪在自己身上,彷彿只要自己「更好一點」,別人就不會生氣。
📌 這是「情緒責任錯置」的結果,從小承接過多家庭情緒,長大後也不自覺為別人扛下不屬於自己的情緒包袱。
▋他從不拒絕幫忙,卻沒人知道他快撐不住了
OA是團隊裡的「最佳隊友」,誰有問題他都第一時間跳出來支援。但他其實早就身心俱疲,只是從不說出口。
有次他明明感冒很重,卻還是答應同事幫忙加班。朋友問他:「你不會說不嗎?」他只是笑笑:「沒關係,我還撐得住。」
OA的成長背景是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,母親長年憂鬱,父親常常失蹤,他從小就是「小大人」。要照顧弟妹、幫媽媽打理生活,還得在學校扮演乖巧學生。
📌 這是「早熟性情緒承擔」的延伸。當一個孩子太早承擔大人的責任,他會誤以為「我存在的價值來自被需要」,久而久之,便失去了「好好照顧自己」的能力。
▋你要明白的事:
1️.你不是別人情緒的修復員
別人的失控,不等於你的責任。
2️.討好不是愛,而是恐懼的面具
你努力維持和平,是因為你害怕失去,不是因為你不在意自己。
3️.真正的關係,不該建立在你一味壓抑上
健康的關係能容納情緒,有情緒不是錯,是人性。
▋那要怎麼開始擺脫這種「情緒代償模式」?
💡 一、情緒日記:幫情緒找個出口
每天寫下三件事:
• 今天我感受到什麼情緒?
• 是誰的情緒?是我的,還是別人的?
• 我有沒有為了顧全大局而壓抑自己?
📖 建立情緒覺察的習慣,才能從「自動反應」走向「有意識選擇」。
💡 二、勇敢練習「我不需要負責」
下次當你想說「對不起」時,先問自己:
「我真的有做錯嗎?還是我只是習慣為氣氛負責?」
你可以溫柔地說:「我理解你不開心,但我沒有責任承擔你的情緒。」 這不是冷漠,是界線。
💡 三、建立「我也值得被照顧」的信念
•我可以說「我累了」,不需要解釋
•我可以拒絕,不需要感到內疚
•我也有權利說出情緒,而不是永遠接住別人的崩潰
▋你可以關心別人,但你不需要一直扛著大家的情緒活下去
你不是當年那個必須察言觀色、走在玻璃碎片上的小孩了。 你現在是一個有選擇的大人。
你可以選擇,不再把別人的不安當作自己的功課。 你可以選擇,把情緒還給該負責的人,把力氣留給自己。
這不是自私,這是自我保護。
📌 你可以這麼做:
🔹 回想你最近一次說「對不起」的情境,問自己:那真的需要道歉嗎?
🔹 練習在一天中,至少說一次「我不想這樣做」,並觀察自己內心的波動。
🔹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總是在情緒中撐住別人的你,或那個你看得出很會扛、卻很少說累的朋友,讓我們一起學會:
溫柔,不等於委屈自己。
#你今天對自己溫柔了嗎
#人生使用手冊
#東方心理學
#30秒識人術
#種子讀心術
#流年諮詢
「明明不是我的錯,為什麼我還這麼自責?」
「只要對方皺眉,我就會開始心慌。」
▋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感覺: 當別人生氣,你第一個反應不是問對方怎麼了,而是開始怪自己。
當氣氛變得緊張,你總是跳出來說笑、安撫,想讓一切快點恢復和平。 你表面上懂事成熟,內心卻總是疲憊,因為你早就習慣了:為別人的情緒負責。
▋「情緒代償者」的心理根源:來自你沒選擇的童年
心理學家 John Bradshaw 曾說:「在功能失調的家庭中,孩子學到的不是表達情緒,而是壓抑它。」
在原生家庭中,如果你經常處於以下情境:
• 父母情緒反覆無常,你得察言觀色才能避開衝突
• 一哭就被罵「脆弱」、一怒就被說「頂嘴」
• 家中常出現情緒冷戰,卻沒人願意好好溝通
你可能從小就學會:要維持關係,就得犧牲自己。 你不敢表達真實感受,因為怕破壞氣氛; 你總是先想到別人舒服不舒服,而不是自己快不快樂。
這種成長經驗,會在潛意識中形成一種「討好型人格」,在心理學上又稱為:過度責任感,這不是你主動選擇的,而是為了「生存」而無意中學會的。
▋她總是在說「對不起」,其實不是她的錯
小玲是個典型的「萬事好好小姐」,開會中有人講話大聲,她會立刻說:「抱歉,是我講太久嗎?」即使根本不是她的問題。
有次朋友對她說話比較冷淡,她竟整整一週都在焦慮:「是不是我哪句話說錯了?」
邊諮詢邊聽著,我聽到這邊拳頭都硬了,到底乾她什麼事情。
她說她從小生長在一個「高壓低溫」的家庭,爸爸脾氣大、媽媽沉默冷淡,只要爸爸皺眉,全家就得保持安靜。她學會要「讀空氣」、壓抑情緒,因為多說一句話就可能被責罵。
長大後,她習慣把關係的好壞都怪在自己身上,彷彿只要自己「更好一點」,別人就不會生氣。
📌 這是「情緒責任錯置」的結果,從小承接過多家庭情緒,長大後也不自覺為別人扛下不屬於自己的情緒包袱。
▋他從不拒絕幫忙,卻沒人知道他快撐不住了
OA是團隊裡的「最佳隊友」,誰有問題他都第一時間跳出來支援。但他其實早就身心俱疲,只是從不說出口。
有次他明明感冒很重,卻還是答應同事幫忙加班。朋友問他:「你不會說不嗎?」他只是笑笑:「沒關係,我還撐得住。」
OA的成長背景是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,母親長年憂鬱,父親常常失蹤,他從小就是「小大人」。要照顧弟妹、幫媽媽打理生活,還得在學校扮演乖巧學生。
📌 這是「早熟性情緒承擔」的延伸。當一個孩子太早承擔大人的責任,他會誤以為「我存在的價值來自被需要」,久而久之,便失去了「好好照顧自己」的能力。
▋你要明白的事:
1️.你不是別人情緒的修復員
別人的失控,不等於你的責任。
2️.討好不是愛,而是恐懼的面具
你努力維持和平,是因為你害怕失去,不是因為你不在意自己。
3️.真正的關係,不該建立在你一味壓抑上
健康的關係能容納情緒,有情緒不是錯,是人性。
▋那要怎麼開始擺脫這種「情緒代償模式」?
💡 一、情緒日記:幫情緒找個出口
每天寫下三件事:
• 今天我感受到什麼情緒?
• 是誰的情緒?是我的,還是別人的?
• 我有沒有為了顧全大局而壓抑自己?
📖 建立情緒覺察的習慣,才能從「自動反應」走向「有意識選擇」。
💡 二、勇敢練習「我不需要負責」
下次當你想說「對不起」時,先問自己:
「我真的有做錯嗎?還是我只是習慣為氣氛負責?」
你可以溫柔地說:「我理解你不開心,但我沒有責任承擔你的情緒。」 這不是冷漠,是界線。
💡 三、建立「我也值得被照顧」的信念
•我可以說「我累了」,不需要解釋
•我可以拒絕,不需要感到內疚
•我也有權利說出情緒,而不是永遠接住別人的崩潰
▋你可以關心別人,但你不需要一直扛著大家的情緒活下去
你不是當年那個必須察言觀色、走在玻璃碎片上的小孩了。 你現在是一個有選擇的大人。
你可以選擇,不再把別人的不安當作自己的功課。 你可以選擇,把情緒還給該負責的人,把力氣留給自己。
這不是自私,這是自我保護。
📌 你可以這麼做:
🔹 回想你最近一次說「對不起」的情境,問自己:那真的需要道歉嗎?
🔹 練習在一天中,至少說一次「我不想這樣做」,並觀察自己內心的波動。
🔹 把這篇文章分享給總是在情緒中撐住別人的你,或那個你看得出很會扛、卻很少說累的朋友,讓我們一起學會:
溫柔,不等於委屈自己。
#你今天對自己溫柔了嗎
#人生使用手冊
#東方心理學
#30秒識人術
#種子讀心術
#流年諮詢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