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年薪三百萬,心裡卻住著騙子?寶哥陪你拆解冒牌者症候群,順便搞懂AI時代怎麼活!】
2025 Apr 09 與人對話
【年薪三百萬,心裡卻住著騙子?寶哥陪你拆解冒牌者症候群,順便搞懂AI時代怎麼活!】
*「慘了,這次會不會被看破手腳?」— 你的心聲,我懂!
* 蝦米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?不是謙虛,是心裡卡關啦!
* 當行銷總監碰上AI專案
* 別再自己嚇自己!拿出證據來「打臉」那個沒自信的小聲音
* 「其實,我也怕怕的…」— 說出來,你就贏一半了!
* 剛升官的VP,會議室裡的隱形人?**
* 遊戲規則先喬好,別讓「完美主義」搞死自己
* 定期「健檢」一下!讓回饋成為你的「自信加油站」
* 搞定「冒牌貨」心態,變身更罩的領導者!
「慘了,這次會不會被看破手腳?」— 你的心聲,我懂!
今天剛做完流年諮詢很有感覺,來聊個可能戳中很多主管心聲的話題。
想像一下這個畫面:你站在會議室前面報告,燈光打在你身上,台下坐滿了人,眼神全盯著你。
明明簡報內容你滾瓜爛熟,數據倒背如流,但腦袋裡卻有個小小的聲音不斷碎唸:「你確定你可以嗎?」、「等下被問倒怎麼辦?」、「他們是不是覺得我只是運氣好才爬到這個位置?」、「我真的配得起這份薪水、這個頭銜嗎?」
是不是覺得這聲音有點熟悉?恭喜你,這不是你孤單,這是很多在高位打拼、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主管們,內心常常上演的小劇場。
尤其在這個什麼都要AI、什麼都要轉型的時代,壓力更是山大。大家不怕挑戰,怕的是哪天被發現「欸?原來你沒那麼行!」這種「假裝淡定,內心慌得一批」的感覺,真的讓人心很累啊!
哩公蝦居然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?不是謙虛,是心裡卡關啦!
這個讓人心累的感覺,有個學名叫「冒牌者症候群」(Impostor Syndrome)。簡單來說,就是明明你很有能力、很有成就,履歷攤開來嚇嚇叫。
但你心底深處卻老是覺得自己是個「騙子」,能成功全靠運氣、時機、或是別人誤會了你的能力。你害怕被「拆穿」,所以壓力超大,甚至不敢享受成功的果實。
這真的不是謙虛喔!謙虛是你知道自己很棒,但選擇低調。冒牌者症候群是你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很棒,覺得那些掌聲跟讚美都不屬於你。
尤其現在科技跑得比飛機還快,AI一直來敲門,很多主管被賦予要帶領團隊迎向未來的重責大任。
但心裡可能也在吶喊:「連我自己都還沒搞懂AI在幹嘛,是要怎麼帶啦!」這種「知識追不上變化」的焦慮感,更容易讓那個「我不夠格」的小聲音跑出來作祟。
但放心,這不是病,也不是你玻璃心,這是很多人(尤其是力求表現的人)都會遇到的心理關卡。
▍今天那位行銷總監碰上AI專案的朋友
這聽起來很抽象嗎?來看看我朋友Vivian的故事吧。她是某家公司的行銷總監,戰功彪炳,但最近公司要推一個大型的AI客戶分析專案,指定她來帶頭。哇,這下她壓力就來了。
Vivian跟我說,她每天K很多AI的文章、看線上課程,開會時也能講出幾個專有名詞,但心裡其實皮皮剉,超怕技術部門的同事問深入一點的問題,或是覺得她根本不懂裝懂。「我是不是被高估了?他們找錯人了啦!」這念頭一直纏著她。
後來她怎麼辦?她用了我們等下會提到的方法:停止專注在自己『不懂AI技術細節』這件事,而是回頭盤點自己的強項。
她意識到,她的價值不是寫程式,而是她懂市場、懂客戶、超會溝通協調、還能把技術團隊的「火星文」翻譯成老闆聽得懂的「地球話」。
她開始把重點放在扮演好『專案領導者』和『跨部門溝橋者』**的角色,而不是假裝自己是AI專家。你看,這樣是不是就找到自己的定位,心裡踏實多了?
▍別再自己嚇自己!拿出證據來「打臉」那個沒自信的小聲音
感覺是很主觀的,但你做過的事、達成的目標,可是鐵錚錚的事實啊!對付冒牌者心態,最有效的一招就是「看證據」。
你覺得上次那個大案子能簽下來是祖上積德、客戶佛心?拜託,回去翻翻紀錄,是不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做功課、打通了多少關節、熬了多少夜才搞定的?那不是幸運,那是你十年磨一劍換來的專業判斷跟人脈存摺好嗎!
我建議大家,沒事可以幫自己弄一本「戰功簿」或「成就清單」。不用寫得像論文,就是記錄一下:今年搞定了哪個難纏的客戶、帶團隊達成了什麼業績目標、解決了哪個卡關很久的問題、學會了哪個新技能(就算只是搞懂怎麼用ChatGPT寫報告也算!)。
每隔一陣子就拿出來翻翻,用這些白紙黑字的證據,「打臉」那個老是扯你後腿、說你不行心裡那個小聲音。數字會說話,成果不會騙人!
▍「其實,我也怕怕的…」說出來,你就贏一半了!
我知道,當主管的偶包通常都很重,要在大家面前承認「我有點怕」、「我不確定」,好像很丟臉。但相信我,適度地說我也不會,反而會讓你更接地氣,更有魅力。
聽過一個故事嗎?某家外商的高階副總,在內部推動AI導入的會議上,坦白跟大家說:「老實講,AI這塊我也還在學,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帶領大家走對方向。」
結果呢?他不但沒有被看扁,反而團隊成員覺得「原來老闆跟我們一樣,也是會緊張的嘛!」大家更願意提出問題、分享困難,團隊氣氛反而更好了。
所以啊,別再ㄍㄧㄥ了!找個你信任的導師、好戰友、甚至是有潛力的下屬,偶爾聊聊你的壓力跟不確定感。
你會發現,很多人跟你有一樣的煩惱。把心裡的「冒牌者」揪出來,讓它見見光,它的力量就會減弱很多。這不是示弱,這是一種建立信任的勇氣,也是一種更成熟的領導力。
▍剛升官的VP,會議室裡的隱形人?
開口求助真的有用,我另一個朋友David,能力很強,一路從基層爬到副營運長的位置,但他跟我說,每次進到那個只有最高階主管能參加的會議室,他就覺得自己格格不入。
旁邊坐的都是經驗比他多十年、講話超犀利的大前輩,他常常想好的意見,到嘴邊又吞回去,怕被覺得太菜、沒見識,搞得自己像個隱形人。「我能升上來,八成是老闆剛好沒別人選了吧?」他這樣跟我偷偷抱怨過。
後來他怎麼突破的?他鼓起勇氣,找了他部門裡一位資深、他也蠻信任的協理聊,那位協理不但沒有笑他,反而分享自己剛升主管時也常自我懷疑。
光是知道「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」就讓他鬆了口氣。接著,他更主動地利用跟老闆一對一的時間,不只報工作進度,還會問:「老闆,針對我目前在副營運長這個角色上的表現,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回饋或建議可以給我?」
他把回饋當成導航,而不是審判。慢慢地,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價值,也敢在會議上表達看法了。
▍遊戲規則先喬好,別讓「完美主義」搞死自己
很多時候,我們會覺得自己「不夠好」,是因為我們給自己設下的標準實在高到連聖母峰都看不到車尾燈!尤其當主管的,很容易就把所有成敗都往自己身上攬。這樣搞,不累死才怪!
所以,聰明的主管懂得在一開始就把「遊戲規則」訂清楚,不管是帶一個專案、或是個人的工作目標,一開始就跟老闆、跟團隊把「怎樣算成功?」、「要達到什麼具體指標?」、「誰負責哪個部分?」這些問題,攤開來好好「喬」清楚,最好白紙黑字寫下來。
特別是面對像AI導入這種全新的挑戰,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畫大餅說要一步登天。設定實際一點的階段性目標,容許過程中可能會碰壁、需要調整。
當標準清楚了,你知道「做到這裡就算及格」、「達成這個里程碑就很棒了」,心裡自然會踏實許多,也比較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就陷入「完蛋了,我是個廢物」的自我懷疑迴圈。
▍定期「健檢」一下!讓回饋成為你的「自信加油站」
冒牌者心態最怕的就是「沒有回音」,或是「突如其來的批評」。所以,不要等到年底績效考核那種「大拜拜」才來談表現。平常就要建立一個「有來有往」的回饋文化,不管是對下屬,還是對自己。
你可以主動出擊啊!定期(比如每季)找你的老闆、合作的同事、甚至是團隊成員,約個時間喝杯咖啡。
輕鬆地問問:「欸,你覺得我這段時間在帶領團隊/處理專案上,有沒有哪裡做得不錯?或是有沒有什麼地方,你覺得我可以做得更好?」重點是,這個回饋不是為了討拍拍、要掌聲,而是為了幫助你「校正方向」,了解別人的視角,看清楚自己現在走到哪裡了。
當你習慣接收具體的回饋,不管是好的還是需要改進的,你會更清楚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在哪裡。
這種「我知道我哪裡行,哪裡要加強」的篤定感,就是穩定你自信心最好的基礎。這就像定期幫你的專業能力做「健檢」,讓你清楚自己的路走得多穩。
▍搞定「冒牌貨」心態,變身更罩的領導者!
說了這麼多,其實「冒牌者症候群」真的沒那麼可怕。它就像你心裡的一個很吵鬧、但其實沒啥膽識的房客。你不用把它趕盡殺絕”大概也趕不走”,但你可以學會辨識它、理解它,甚至跟它和平共處。
真正的強者,不是那些從來不懷疑自己的人,而是那些即使心裡偶爾會響起「我不夠好」的警報,卻依然能夠深吸一口氣,拍拍自己的肩膀,拿出專業,帶領團隊繼續往前衝的人。
所以,下次那個小聲音又在你耳邊碎唸時,別再被它嚇到了。跟它說聲:「喔,你又來啦?我知道了。」然後,轉頭去做你該做的事。
給自己一個小功課:這個週末,找個安靜的時間,泡杯好茶或咖啡,拿出紙筆,寫下至少三件,在過去這半年裡,你覺得自己為公司或團隊真正創造了價值的事情。寫完後,大聲告訴自己:「這不是僥倖,這就是我的實力!」
搞定這個心魔-冒牌者症候群,你會發現,不只工作更順心,你的領導魅力也會跟著Level up!加油,你一定可以的!
*「慘了,這次會不會被看破手腳?」— 你的心聲,我懂!
* 蝦米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?不是謙虛,是心裡卡關啦!
* 當行銷總監碰上AI專案
* 別再自己嚇自己!拿出證據來「打臉」那個沒自信的小聲音
* 「其實,我也怕怕的…」— 說出來,你就贏一半了!
* 剛升官的VP,會議室裡的隱形人?**
* 遊戲規則先喬好,別讓「完美主義」搞死自己
* 定期「健檢」一下!讓回饋成為你的「自信加油站」
* 搞定「冒牌貨」心態,變身更罩的領導者!
「慘了,這次會不會被看破手腳?」— 你的心聲,我懂!
今天剛做完流年諮詢很有感覺,來聊個可能戳中很多主管心聲的話題。
想像一下這個畫面:你站在會議室前面報告,燈光打在你身上,台下坐滿了人,眼神全盯著你。
明明簡報內容你滾瓜爛熟,數據倒背如流,但腦袋裡卻有個小小的聲音不斷碎唸:「你確定你可以嗎?」、「等下被問倒怎麼辦?」、「他們是不是覺得我只是運氣好才爬到這個位置?」、「我真的配得起這份薪水、這個頭銜嗎?」
是不是覺得這聲音有點熟悉?恭喜你,這不是你孤單,這是很多在高位打拼、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主管們,內心常常上演的小劇場。
尤其在這個什麼都要AI、什麼都要轉型的時代,壓力更是山大。大家不怕挑戰,怕的是哪天被發現「欸?原來你沒那麼行!」這種「假裝淡定,內心慌得一批」的感覺,真的讓人心很累啊!
哩公蝦居然是「冒牌者症候群」?不是謙虛,是心裡卡關啦!
這個讓人心累的感覺,有個學名叫「冒牌者症候群」(Impostor Syndrome)。簡單來說,就是明明你很有能力、很有成就,履歷攤開來嚇嚇叫。
但你心底深處卻老是覺得自己是個「騙子」,能成功全靠運氣、時機、或是別人誤會了你的能力。你害怕被「拆穿」,所以壓力超大,甚至不敢享受成功的果實。
這真的不是謙虛喔!謙虛是你知道自己很棒,但選擇低調。冒牌者症候群是你打從心底不相信自己很棒,覺得那些掌聲跟讚美都不屬於你。
尤其現在科技跑得比飛機還快,AI一直來敲門,很多主管被賦予要帶領團隊迎向未來的重責大任。
但心裡可能也在吶喊:「連我自己都還沒搞懂AI在幹嘛,是要怎麼帶啦!」這種「知識追不上變化」的焦慮感,更容易讓那個「我不夠格」的小聲音跑出來作祟。
但放心,這不是病,也不是你玻璃心,這是很多人(尤其是力求表現的人)都會遇到的心理關卡。
▍今天那位行銷總監碰上AI專案的朋友
這聽起來很抽象嗎?來看看我朋友Vivian的故事吧。她是某家公司的行銷總監,戰功彪炳,但最近公司要推一個大型的AI客戶分析專案,指定她來帶頭。哇,這下她壓力就來了。
Vivian跟我說,她每天K很多AI的文章、看線上課程,開會時也能講出幾個專有名詞,但心裡其實皮皮剉,超怕技術部門的同事問深入一點的問題,或是覺得她根本不懂裝懂。「我是不是被高估了?他們找錯人了啦!」這念頭一直纏著她。
後來她怎麼辦?她用了我們等下會提到的方法:停止專注在自己『不懂AI技術細節』這件事,而是回頭盤點自己的強項。
她意識到,她的價值不是寫程式,而是她懂市場、懂客戶、超會溝通協調、還能把技術團隊的「火星文」翻譯成老闆聽得懂的「地球話」。
她開始把重點放在扮演好『專案領導者』和『跨部門溝橋者』**的角色,而不是假裝自己是AI專家。你看,這樣是不是就找到自己的定位,心裡踏實多了?
▍別再自己嚇自己!拿出證據來「打臉」那個沒自信的小聲音
感覺是很主觀的,但你做過的事、達成的目標,可是鐵錚錚的事實啊!對付冒牌者心態,最有效的一招就是「看證據」。
你覺得上次那個大案子能簽下來是祖上積德、客戶佛心?拜託,回去翻翻紀錄,是不是你花了多少時間做功課、打通了多少關節、熬了多少夜才搞定的?那不是幸運,那是你十年磨一劍換來的專業判斷跟人脈存摺好嗎!
我建議大家,沒事可以幫自己弄一本「戰功簿」或「成就清單」。不用寫得像論文,就是記錄一下:今年搞定了哪個難纏的客戶、帶團隊達成了什麼業績目標、解決了哪個卡關很久的問題、學會了哪個新技能(就算只是搞懂怎麼用ChatGPT寫報告也算!)。
每隔一陣子就拿出來翻翻,用這些白紙黑字的證據,「打臉」那個老是扯你後腿、說你不行心裡那個小聲音。數字會說話,成果不會騙人!
▍「其實,我也怕怕的…」說出來,你就贏一半了!
我知道,當主管的偶包通常都很重,要在大家面前承認「我有點怕」、「我不確定」,好像很丟臉。但相信我,適度地說我也不會,反而會讓你更接地氣,更有魅力。
聽過一個故事嗎?某家外商的高階副總,在內部推動AI導入的會議上,坦白跟大家說:「老實講,AI這塊我也還在學,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帶領大家走對方向。」
結果呢?他不但沒有被看扁,反而團隊成員覺得「原來老闆跟我們一樣,也是會緊張的嘛!」大家更願意提出問題、分享困難,團隊氣氛反而更好了。
所以啊,別再ㄍㄧㄥ了!找個你信任的導師、好戰友、甚至是有潛力的下屬,偶爾聊聊你的壓力跟不確定感。
你會發現,很多人跟你有一樣的煩惱。把心裡的「冒牌者」揪出來,讓它見見光,它的力量就會減弱很多。這不是示弱,這是一種建立信任的勇氣,也是一種更成熟的領導力。
▍剛升官的VP,會議室裡的隱形人?
開口求助真的有用,我另一個朋友David,能力很強,一路從基層爬到副營運長的位置,但他跟我說,每次進到那個只有最高階主管能參加的會議室,他就覺得自己格格不入。
旁邊坐的都是經驗比他多十年、講話超犀利的大前輩,他常常想好的意見,到嘴邊又吞回去,怕被覺得太菜、沒見識,搞得自己像個隱形人。「我能升上來,八成是老闆剛好沒別人選了吧?」他這樣跟我偷偷抱怨過。
後來他怎麼突破的?他鼓起勇氣,找了他部門裡一位資深、他也蠻信任的協理聊,那位協理不但沒有笑他,反而分享自己剛升主管時也常自我懷疑。
光是知道「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」就讓他鬆了口氣。接著,他更主動地利用跟老闆一對一的時間,不只報工作進度,還會問:「老闆,針對我目前在副營運長這個角色上的表現,有沒有什麼具體的回饋或建議可以給我?」
他把回饋當成導航,而不是審判。慢慢地,他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價值,也敢在會議上表達看法了。
▍遊戲規則先喬好,別讓「完美主義」搞死自己
很多時候,我們會覺得自己「不夠好」,是因為我們給自己設下的標準實在高到連聖母峰都看不到車尾燈!尤其當主管的,很容易就把所有成敗都往自己身上攬。這樣搞,不累死才怪!
所以,聰明的主管懂得在一開始就把「遊戲規則」訂清楚,不管是帶一個專案、或是個人的工作目標,一開始就跟老闆、跟團隊把「怎樣算成功?」、「要達到什麼具體指標?」、「誰負責哪個部分?」這些問題,攤開來好好「喬」清楚,最好白紙黑字寫下來。
特別是面對像AI導入這種全新的挑戰,千萬不要一開始就畫大餅說要一步登天。設定實際一點的階段性目標,容許過程中可能會碰壁、需要調整。
當標準清楚了,你知道「做到這裡就算及格」、「達成這個里程碑就很棒了」,心裡自然會踏實許多,也比較不會因為一點小挫折就陷入「完蛋了,我是個廢物」的自我懷疑迴圈。
▍定期「健檢」一下!讓回饋成為你的「自信加油站」
冒牌者心態最怕的就是「沒有回音」,或是「突如其來的批評」。所以,不要等到年底績效考核那種「大拜拜」才來談表現。平常就要建立一個「有來有往」的回饋文化,不管是對下屬,還是對自己。
你可以主動出擊啊!定期(比如每季)找你的老闆、合作的同事、甚至是團隊成員,約個時間喝杯咖啡。
輕鬆地問問:「欸,你覺得我這段時間在帶領團隊/處理專案上,有沒有哪裡做得不錯?或是有沒有什麼地方,你覺得我可以做得更好?」重點是,這個回饋不是為了討拍拍、要掌聲,而是為了幫助你「校正方向」,了解別人的視角,看清楚自己現在走到哪裡了。
當你習慣接收具體的回饋,不管是好的還是需要改進的,你會更清楚自己的強項和弱點在哪裡。
這種「我知道我哪裡行,哪裡要加強」的篤定感,就是穩定你自信心最好的基礎。這就像定期幫你的專業能力做「健檢」,讓你清楚自己的路走得多穩。
▍搞定「冒牌貨」心態,變身更罩的領導者!
說了這麼多,其實「冒牌者症候群」真的沒那麼可怕。它就像你心裡的一個很吵鬧、但其實沒啥膽識的房客。你不用把它趕盡殺絕”大概也趕不走”,但你可以學會辨識它、理解它,甚至跟它和平共處。
真正的強者,不是那些從來不懷疑自己的人,而是那些即使心裡偶爾會響起「我不夠好」的警報,卻依然能夠深吸一口氣,拍拍自己的肩膀,拿出專業,帶領團隊繼續往前衝的人。
所以,下次那個小聲音又在你耳邊碎唸時,別再被它嚇到了。跟它說聲:「喔,你又來啦?我知道了。」然後,轉頭去做你該做的事。
給自己一個小功課:這個週末,找個安靜的時間,泡杯好茶或咖啡,拿出紙筆,寫下至少三件,在過去這半年裡,你覺得自己為公司或團隊真正創造了價值的事情。寫完後,大聲告訴自己:「這不是僥倖,這就是我的實力!」
搞定這個心魔-冒牌者症候群,你會發現,不只工作更順心,你的領導魅力也會跟著Level up!加油,你一定可以的!
0則留言